- · 《中华少年》数据库收录[05/28]
- · 《中华少年》收稿方向[05/28]
- · 《中华少年》投稿方式[05/28]
- · 《中华少年》征稿要求[05/28]
- · 《中华少年》刊物宗旨[05/28]
未来战士在这里诞生俄少年军校缔造最坚实的国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这些天,当世界揪心于叙利亚伊德利卜战局之际,这个国家未来军人的代表——8名面孔消瘦、刚剃光头发的十一二岁的少年——刚刚在俄罗斯开始自己的新生活。从9月1日开始,这些叙
这些天,当世界揪心于叙利亚伊德利卜战局之际,这个国家未来军人的代表——8名面孔消瘦、刚剃光头发的十一二岁的少年——刚刚在俄罗斯开始自己的新生活。从9月1日开始,这些叙利亚阵亡军人后代进入圣彼得堡苏沃洛夫少年军校就读,在俄叙两国看来,这一安排是两国战斗友谊的重要体现,尤其是这般年纪的孩子可塑性很强,对从小当兵习武有浓厚的兴趣,加之接受能力快,是将来军队和国家所欢迎的栋梁之才,正如俄罗斯谚语描述的:“锻炼最久的肌肉最结实!”
胜利继承人
“你们的父亲已到另一个世界,而你们也到另一个国家,孩子们,属于你们的战斗开始了!”在圣彼得堡军校开学典礼上,俄国防部副部长布尔加科夫为每名叙利亚新生送上象征责任与荣誉的军徽,还与授课老师以及叙利亚辅导员交流了良久,对这个最早进入叙利亚战区并成功组织“叙利亚快车”空运行动的老将来说,看到这些既不幸又幸运的孩子,总有一种说不出的同情之心。布尔加科夫跟带课老师讲:“好好照顾这些小家伙,但不要娇惯,他们来这的目的是成为合格的‘胜利继承人’!”
的确,入校的叙利亚孩子,每人都有一部可歌可泣的家国历史。像新生阿尔-杜尔贾姆的父亲是共和国卫队军官,2014年在东部孤城代尔祖尔与“伊斯兰国”血战,在保卫制高点公墓山的战斗中,面对蜂拥而至的武装分子,老杜尔贾姆与几名伤员抱定必死之心,一边用机枪扫射,一边通过无线电上报敌情,呼叫炮兵遮断敌军进攻路线。战斗中,老杜尔贾姆与敌同归于尽,正是他的努力,阵地赢得宝贵10分钟喘息时间,后方炮火压制住武装分子进攻后,另一队援兵从敌群里抢回了英雄的遗体。而另一位新生哈迪兹-伊萨的父亲则是炮兵军官,一次战斗中,因为友军无预警地撤退,导致他所在的炮连侧翼暴露,面对数以百计的“伊斯兰国”分子的集团冲锋,老伊萨带领区区14名战士,用3门榴弹炮实施平射,击毁敌数辆坦克和皮卡,无奈没有友邻部队配合,最终以身殉职。
为了厚待这些“英雄之后”,阿萨德政权很早就开办了大马士革烈士遗孤学校,并从2016年就开始与俄罗斯协商,把他们送到安全的境外学习深造,这次8名孩子入学,标志着这一跨国跨代际的合作项目迈出关键一步。叙反政府力量却不放过抹黑的机会,指责俄少年军校课程充斥大国沙文主义内容,接收叙阵亡军人之子意在培养“未来亲俄特权阶层”。对此,俄叙官方反驳说,苏沃洛夫军校课程有90%与地方普通学校相同,毕竟掌握足够的科学知识和艺术修养比过早地向少年灌输纯军事教育,更有利于未来高技术战争的需求。当然,苏沃洛夫军校的轻兵器结构、汽车驾驶与修理、野外露营和军事体育等特色课是普通学校难以企及的,学生在假期也可选择前往驻军部队体验军队生活,或者作为志愿者在俄各大军事博物馆担任讲解员等,这正是培养有使命感的军队接班人的必要条件。
俄塔社记者亚历山大·杰米扬丘克(AlexanderDemianchuk)就注意到,这些阿拉伯孩子一穿戴上特色鲜明的黑色军校制服、红色肩章和识别章,行为举止上的孩子气便不自觉地消失了大半。他亲眼见到,一个男孩因正步动作不到位而愁眉苦脸,还有两个活泼的孩子正拿着用假步枪当道具,为受阅作彩排。一位带过初级班的老师告诉他,“制服的诱惑”是存在的,像一袭黑色军服代表着对烈士的敬仰和对苟且偷生的蔑视,红色的肩章象征着热血与忠诚,而肩章上的白色镶边顶象征着对永生的向往,这都极大提高了学生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高等军校新生的主要来源
圣彼得堡苏沃洛夫军校迎来首批叙利亚学员
作为闻名遐迩的“战斗民族”,俄罗斯很早就意识到“少年强则国强”的道理,并把少年军校制度一以贯之。俄罗斯少年军校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730年,而现代少年军校是在伟大卫国战争的硝烟中诞生的。
1943年,苏军在库尔斯克反攻中取得决定性胜利,收复大片沦陷国土,为了尽快提高烈士遗孤的教育水平,斯大林于8月21日签署国防委员会第901号命令,建立学制8年的少年军校,招收10岁以上的英烈子女,也可招收读完一、二年级课程的8~10岁小学生,在完成初级军事教育后既能作为一线指挥员直接编入苏军,也可作为普通中学毕业生参加经济建设。为了从小培养爱国情操,学校统一用俄罗斯历史上最伟大的统帅苏沃洛夫命名。10~11月,国防人民委员会迅速成立9所苏沃洛夫军校,分别位于克拉斯诺达尔、新切尔卡斯克、斯大林格勒、沃洛涅日、哈尔科夫、库尔斯克、奥廖尔、加里宁格勒和斯塔夫罗波尔。联共(布)中央与苏维埃政府还考虑到边防军的困难,专门在边远地区成立塔什干和库塔伊西两所苏沃洛夫军校,同时还为海军子弟成立了纳希莫夫海军学校,分别位于第比利斯、里加和列宁格勒(目前只剩下最后一所海军学校,位于圣彼得堡)。1944年,国防委员会通过一项决议,又开办了6所苏沃洛夫军校,分别位于高尔基、喀山、古比雪夫、萨拉托夫、坦波夫和图拉。
文章来源:《中华少年》 网址: http://www.zhsnzzs.cn/qikandaodu/2021/0429/1484.html
上一篇:失落的铜头狮王
下一篇:恰同学少年走近国防科技大学硕士博士宣讲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