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林译钟乳髑髅中少年英气话语的修辞建构

来源:中华少年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4-1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一、引言 哈葛德(Haggard,1856—1925)(以下简称“哈氏”)是英国维多利亚时期重要的小说家之一,在晚清文学翻译大潮中,哈氏小说被译介的数量排行第二。[1]他一生创作小说5

一、引言

哈葛德(Haggard,1856—1925)(以下简称“哈氏”)是英国维多利亚时期重要的小说家之一,在晚清文学翻译大潮中,哈氏小说被译介的数量排行第二。[1]他一生创作小说57部,大致可分为三类:冒险、神怪、言情。其冒险小说多以少年为写作对象,反映少年主人公敢于冒险、勇于追求自我价值的英雄主题。让哈氏一炮走红的是写于1885年的King Solomon’s Mines①[2](林译《钟乳髑髅》②[3],(现通译《所罗门王的宝藏》,以下简称《钟》),小说讲述了英国男子亨利为了寻亲,邀请好友高德同行,聘请猎手戈德门,招募土著仆人安布巴③等人,深入非洲腹地的冒险经历,弘扬勇猛精进、奋力进取的冒险精神。《钟》出版之时,正是大英帝国积极对外殖民扩张时期,也是英国民众崇尚“冒险大于生命”的时代。《钟》的主题契合当时主流意识形态的需要,在英国出版后大受欢迎,第一年就卖出了31 000册,被英国著名的期刊The Athenaeum誉为“大大小小男孩都值得一读的书”。[4]

这么流行的一部冒险小说,1908年经林纾译介到中国,对晚清少年的精神建构产生重大影响,对中国传统文化也产生巨大冲击。文章以广义修辞学为理论框架,以“话语建构-文本建构-人的精神建构”[5]为分析路径,对勘原著与译本,从修辞关键词“少年”与“勇”入手,结合晚清特殊的历史语境,挖掘林纾在翻译过程中采取哪些修辞策略④建构少年英气话语,最后从晚清历史语境和译者的主体性两个方面,考察这些修辞策略的文化成因。

二、修辞关键词一:“少年”

根据在线汉语词典“汉典”,“英气”指一种英武、豪迈的气概。细读原著,《钟》中少年英气话语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哈氏在书卷首题为“送给大大小小的男孩子们”,叙述者一开始也声称书中“没有一条裙子”,暗示全书的阳刚之气;二是四位冒险者戈德门、亨利、高德和安布巴,除了55岁的故事叙述者戈德门,其余三位均为少年;三是故事情节主要围绕三位英国男子的冒险经历展开,透过戈德门的眼睛,浓彩重抹地描绘了亨利这位少年形象,展现其英勇无畏的冒险精神。

对勘原著与译本,林纾进行多重修辞设计,突出少年这个行为主体,建构少年英气话语。比如,三人冒险前往所罗门前,须招募随行仆人,这时安布巴自告奋勇,愿意无偿陪同。戈德门第一次见到安布巴时叙述道:“(安布巴)气概凛然,余在斐洲久,觉勇健无如此少年者。”⑤英语“native”本义指“土著人、当地人”,在维多利亚殖民统治时期,非洲土著人遭遇种族歧视,低人一等。林纾采用改译修辞策略,有意略去安布巴种族身份,译为“少年”一词,突显安布巴的少年形象。此外,“fine”的语义指向“美好的、健康的、优秀的”等积极语义,却没有“勇”之义,为了增加少年英气话语,林纾进行修辞调整,将“fine”的语义指向“勇健”,突出安布巴的英雄少年形象:既体格健壮,又勇猛精进。随着故事情节推进,读者知道安布巴实为屈姑阿那王国先王之子,当年叔叔多拉为了篡夺王位,陷害安布巴之父;安布巴和母亲也险遭迫害,在好心人的帮助下,母子俩在英国白人区生存下来。安布巴立志高远,他卧薪尝胆,练就一身胆识,敢于抓住时机,重返故土,推翻多拉残暴的统治,报仇雪恨。这样一位勇敢奋进、自强不息的少年精神领袖,在林纾眼里,俨然成为一种改变国族命运的象征符号。在中华民族即将沦为亡国奴之际,“native”和“fine”二词的修辞调整动机明显,意在鼓励晚清少年以安布巴为榜样,既要练就强健的体魄,又要自强不息、勇猛精进,挑起救亡图存的重担。

为了增加少年英气,最明显的修辞调整出现在第9章第82页。当时,戈德门等人第一次面见国王多拉,多拉军队集合起来,静静地矗立在四周,气氛森严肃穆。此时,有位士兵无意将盾掉落在地,发出声响,多拉认为此举让自己在客人面前蒙羞,因而勃然大怒,不仅在与士兵对话中使用“笨狗”(awkward dog)、“粗心的傻冒”(blundering fool)等侮辱性称呼,而且命令太子用矛杀之。其间,有关士兵这个行为主体的描述,不论原著中的称谓指称发生什么变化,林纾统一以“少年”代之。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原著和译本对照原著(p103) 译本(p82)A fine young man stepped out of the ranks,and stood before him. 有一少年出队,至多拉前。The poor fellow turn pale under his dusky skin. 此少年黑皮皆失血色。“I am the king”s ox,was the low answer.少年微语曰:“吾为王牛屠之。”The poor victim covered his eyes with his hand and stood still. 此少年以手掩目,矗立。He flung up his hands and dropped dead. 少年举二手,向空立死。

文章来源:《中华少年》 网址: http://www.zhsnzzs.cn/qikandaodu/2021/0418/1385.html



上一篇:翻译擂台第期点评
下一篇:昔日美少年坎坷冲奥路

中华少年投稿 | 中华少年编辑部| 中华少年版面费 | 中华少年论文发表 | 中华少年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中华少年》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