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华少年》数据库收录[05/28]
- · 《中华少年》收稿方向[05/28]
- · 《中华少年》投稿方式[05/28]
- · 《中华少年》征稿要求[05/28]
- · 《中华少年》刊物宗旨[05/28]
浅谈多媒体在歌唱教学中的应用以小小少年的教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在多媒体技术和校园网络化日益发展的今天,“录音机、钢琴和音乐教科书”所呈现的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早已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多媒体技术正以它集视、听、唱、赏于一体的优势
在多媒体技术和校园网络化日益发展的今天,“录音机、钢琴和音乐教科书”所呈现的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早已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多媒体技术正以它集视、听、唱、赏于一体的优势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音乐教学中。
作为中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歌唱教学不仅仅只是唱会即可,我们对其已有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例如,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就明确要求:“1——2年级能自然地、有表情地演唱”“3——6年级能自信地、有表情地演唱”。但在歌唱教学的过程中,会有很多因素影响学生的演唱,如对歌曲的理解、对音乐要素的把握、对情感的体验等,这些因素的解决光靠教师生硬地讲授是不够的,它需要多媒体技术来辅助。那么,究竟如何利用多媒体技术来辅助歌唱教学呢?本文将以“人音版”音乐教科书四年级下册中的《小小少年》一课为例,探索多媒体在歌唱教学中的运用。
一、借用图视资源让学生“想唱歌”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歌唱教学也是如此,利用多媒体创设与歌曲接近的情境,很大程度上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在形象、直观的氛围中参与课堂教学。
《小小少年》是德国影片《英俊少年》中的一首插曲,影片描写了从小失去母亲,父亲又遭人诬害入狱的少年海因切,在女律师的帮助下,以自己的诚实、善良感动了外公,最后一家人重新团聚的故事。然而,由于学生对影片内容十分陌生,无法感同身受地体会海因切在生活中遭遇的一切以及他的心理变化,因而很难激发他们对歌曲的兴趣。针对这样的情况,笔者对教学导入部分做了以下情境创设:
如此层层递进与体验,让学生情不自禁地进入情境中,拉近了与歌曲的情感距离。这时再次播放歌曲,学生就会忍不住地跟着唱起来了,歌唱的欲望也就完全被唤醒了。
多媒体不仅能拉近学生与作品的情感距离,还能跨越时间、空间、民族和地域的限制,让学生自由地在各种音乐风格中体验。如《共产儿童团歌》《游击队歌》等这类历史题材的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我的家在日喀则》《新疆是个好地方》等这类少数民族风格的歌曲;《大家来唱》《哈里啰》等这类外国歌曲……几乎大都可以找到丰富的图片和视频资源,为学生营造五彩缤纷、声像同步、动静结合的歌唱情境,激发学生的歌唱欲望。
二、善用演示文稿帮学生“唱会歌”
忽视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歌唱教学是肤浅、表面的,但“双基”的很多内容都是抽象的,是肉眼看不见、摸不着的,而多媒体具有化抽象为形象的神奇魔力,能让复杂难解的知识与技能变得浅显易懂。
(一)视听结合,感知节拍
《小小少年》是一首拍、弱起演唱的歌曲。很多学生会因为对节拍的感知不够而将开头“小小少年”的“小小”这一拍唱成强拍, 让歌曲失去了原有的味道。对此,笔者充分利用多媒体集试听于一体的优势,先在歌谱每一拍的上方都插入一个小圆点(如谱例1所示),利用演示文稿中的“自定义动画”功能选择让第一个小圆点以“闪烁一次”的方式进入,后面的小圆点则按顺序依次在之后出现。如此一来,小圆点就会随教师的演唱一拍一闪烁,吸引学生对歌谱的关注,引导他们按照小圆点出现的速度打节拍,发现歌曲拍的节拍特点。拍击节拍深刻体会拍带来的音乐感受,并进一步稳定学生的恒拍感。随后,通过观察歌谱发现最后一小节只有三拍,那还有一拍跑去哪里了呢?学生立刻就能找到作品开头弱起的一拍。有了这样的体验,学生对拍的节拍特点会感受得十分深刻,对弱起拍的演唱就会更加准确到位。
谱例1
(二)色块标记,掌握节奏
歌曲中大量使用了“”和“”这两种节奏,符合该学段学生喜欢蹦蹦跳跳的年龄特点和快乐又烦恼的心理特点,但在演唱时节奏的准确度就差强人意了,为此笔者做了以下设计:
步骤一:走步感知,体验“”节奏
教师带领学生用走步的方式将歌曲第一句的节奏表现出来,学生很快就会发现有个拍点好像走不出来,是哪里呢?该怎么办呢?此时,应慢慢引导学生用蹦跳步来表现,同时体验附点节奏在歌曲中的表现作用——展现了少年开朗活泼的人物性格。
步骤二:转圈表现,体验“”节奏
教师引导学生在“”处转圈。如此一来,学生对这一节奏便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
文章来源:《中华少年》 网址: http://www.zhsnzzs.cn/qikandaodu/2021/0415/1368.html
上一篇:那稀缺的少年气到底是什么
下一篇:翻译擂台第期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