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华少年》数据库收录[05/28]
- · 《中华少年》收稿方向[05/28]
- · 《中华少年》投稿方式[05/28]
- · 《中华少年》征稿要求[05/28]
- · 《中华少年》刊物宗旨[05/28]
中华现代茶艺的形成与发展*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编者注:本文系根据范增平教授2019年5月17日晚,在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武汉大学茶文化研究中心所做的学术讲座,由楚天茶道黄旭整理而成。本刊发表时略做编辑,编辑稿已经范增平教
编者注:本文系根据范增平教授2019年5月17日晚,在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武汉大学茶文化研究中心所做的学术讲座,由楚天茶道黄旭整理而成。本刊发表时略做编辑,编辑稿已经范增平教授审定。学术讲座由武汉大学茶文化研究中心宋时磊主持。
学者卡片:范增平,“台湾中华茶文化学会”理事长,台湾明新科技大学专家级教授。1985年创办“中华茶文化研究中心”,1988年任“中华茶文化学会”创会理事长,并在大陆不遗余力地推广茶艺。曾应邀在大陆、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美国等地讲学。出版《台湾茶文化论》《中华茶艺学》《台湾茶艺观》等多部著作。20世纪70年代末,在华人茶文化圈,首倡“茶艺”之概念,被时人誉为“台湾茶艺泰斗”。
各位领导、各位武汉大学师生、各位茶界的前辈、各位茶友,晚上好!
很高兴有机会到世界著名的武汉大学来跟大家交流茶。这次到武汉大学是一个机缘,原计划是到北京中国人民大学演讲,到了北京后接到武汉大学的邀请,因为神农氏、陆羽都是湖北人,这个地方茶文化的根基非常深厚,尤其听说武汉大学有茶文化研究中心,感觉到必须要来,所以能够到湖北是我的荣幸,这几天在这边很欢喜。我今天跟大家报告的题目是《中华现代茶艺的形成与发展》。
前言
我们都知道“茶艺”是20世纪70年代末在台湾提出来的新名词,在辞书里面找不到“茶艺”这个词,但是可以查到“茶道”这个词。
因为唐朝的时候就有“茶道”,后来传到日本,尤其是宋朝荣西禅师把中国的寺庙饮茶的风尚带到日本之后,与他们的文化结合,形成有日本特色的茶道,一直到现在已经有600年以上的历史了。他们发展得很好,一脉相承,所以现在讲“茶道”,基本上以为是日本的。
当时在台湾想要复兴传统的、优美的饮茶文化,如果说用“茶道”,人们更多的会想到日本,所以在20世纪70年代末,娄子匡先生等人提出了“茶艺”。用“艺”这个称呼是因为孔子时代有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现在研究科学的很多,有讨论如何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如何利用茶文化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是非常好的一个课题,因为茶与生活结合,根据杜威教育思想来说,就是: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其实宋朝甚至于明朝的“知行合一”,就是讲“做中学,学中做”。日本人很聪明,把新儒学、理学结合,所以现在我看国内很流行稻盛和夫的致良知的管理方法。这跟儒家思想有关系,我在人民大学的报告题目就是《茶儒一体的价值观》。
中国上下五千年所蕴含的宝藏是取之不绝、用之不完的。从传统的东西去挖掘宝贝,茶可以挖掘出很多内容,有一个韩国到台湾留学的博士写的论文就是《中韩茶文化的比较研究》,我有一个到日本留学的学生,他的博士论文是《东亚茶文化的比较研究》。比较茶文化学,将来慢慢可以发展成为一个学科。
至于“茶艺”怎么来的?进入主题之前先来回顾一下茶的发现与应用。大家都很清楚,茶树的原产地是在云贵高原一带,为什么要特别提出?因为在几十年前有过争议,有一个英国的军官在印度阿萨姆发现了原生种的茶树,他认为茶树是在阿萨姆被发现和应用的。后来我们调查,发现云贵高原有很多的古茶树,在贵州晴隆一带发现了450万年以前的茶籽化石,证明云贵高原一带是茶树的原产地。
什么时候发现茶的?传说是神农氏时期发现和应用茶的,当时是做药用的,“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当时没有“茶”这个字,凡是苦的植物都叫“荼”,因此这个记载不能当做确切的信史使用。
唐朝以前没有“茶”这个字的,是“荼、槚、蔎、荈、茗”,有很多的异名。那时候有皋芦种,后来我们研究皋芦不是茶树,像湖南农业大学发现的苦丁茶,不是茶,它属于冬青科,我们喝的茶是山茶科。植物分类有界、门、纲、目、科、属、种,我们喝的茶是山茶科、茶属、茶种。
茶最开始是做药用的,慢慢发展变成餐菜,到了周朝就有祭奠或者婚礼用茶作为象征的,到唐朝茶慢慢成为饮品,开始有了贩卖。茶圣陆羽《茶经》中记有“比屋而饮”,即一家接一家,每一家都在喝茶。陆羽著《茶经》则茶道天下大行,每一个人都谈茶,饮茶成为流行,唐朝开始有了茶馆的出现。
到了宋朝,文人雅士开始重视茶,茶成为“点茶、焚香、挂画、插花”四艺之一,当时还有斗茶、茗战,那时候斗茶不是斗茶叶,而是斗水。因为茶可能大部分都一样,但泡得不一样,那是水的不同。十大名泉都是因为茶而出现的。陆羽《茶经》说,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最好的水是山泉水,第二好的是江水,最差的是井水。古人都知道井水的矿物质含量多、硬度高,不适合泡茶。此时,茶成为一种生活艺术。
文章来源:《中华少年》 网址: http://www.zhsnzzs.cn/qikandaodu/2020/0826/552.html
上一篇:芳心淡爽 厚重清明
下一篇:浅谈中华传统文化在幼儿教育中的运用